近年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錦華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切實加強社區民族工作,強化社區服務,不斷建立和完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走出一條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的新路子。該社區先后榮獲“云南省和諧示范社區”“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州級綠色社區”等稱號。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芒市錦華社區。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方玉蘭向記者介紹:“我們正建設100平方米的書吧,現有少數民族藏書千余冊,以后還將增加各種藏書。”
據介紹,每周一至周五16時30分,社區聘請學校志愿者教授少兒繪畫,解決了上班族孩子放學后無人照管的后顧之憂。每周日10時,由志愿者組織舉辦“小豆芽”讀書會,帶領孩子誦讀國學經典、紅色書籍等,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植根于孩子心靈深處。傣族住戶項麗蒙說,她的小孩今年上六年級,居委會讓孩子放學后有了去處,還學到很多知識。
方玉蘭說,2018年,德宏州首個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在錦華社區建成,先后建立了“一站式服務窗口”“紅石榴之家”“愛心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為民服務陣地,開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形勢政策、創文創衛、疫情防控等宣講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納入文明公約、居民公約、行業規章等。社區還開展民族節慶和節日活動,邀請本地非遺傳承人開展民族手工藝培訓,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通過開展文化聯動,豐富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區及時整合各類服務平臺、拓寬服務功能,配置凳椅、雨傘、簡易急救包,提供免費熱水、充電等服務,讓社區服務越來越有溫度。”方玉蘭說。
堅持組織聯建。由街道掛鉤領導干部、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和結對共建單位、“兩新”組織負責人等23人組成社區“大黨委”,實現黨組織設置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800余名在職黨員和368名志愿者到社區“亮身份、亮承諾、亮作為”,成為責任區的民族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信息溝通員,實現社區原來有事只能“自說自話”到現在有事“集思廣益”的工作模式轉變。
堅持發展聯盟。社區與轄區德宏小匡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遮放貢米公司、孟四干巴等企業組成創建聯盟,根據居民需求送貨上門,給予優惠,實現互惠互利;與昆明關上社區、呈貢洛龍社區、西山區盛高大城社區結盟幫扶,開啟邊疆與內地“結對子心連心,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同發展之路;組織城市家庭與農村家庭、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社區與村委會結對子,踐行了先進帶后進的民族團結進步理念;開展“大手牽小手、共抗疫情”“三八維權”“六一關愛兒童”“為民暖心服務”“我為群眾辦實事”等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系列活動。
堅持和諧聯創。在芒市率先實施基層網格化管理,社區劃分為1個一級網格、6個二級網格、44個三級網格,配備專兼職網格員積極下沉到網格開展工作。采取“定人定崗定責”的方式,推動148名黨員下沉網格開展政策宣傳、糾紛調解。采取“居民點單、社區交單、單位接單”的工作模式服務社區各族群眾。將鞏固國家衛生城市、人居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河長制等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工作,通過黨員聯系群眾、黨員責任區包干、組團式服務等方式,筑起一道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自成立“大黨委”以來,建立健全20項社區工作制度,共駐單位為社區解決50余個實際困難,黨員個人為社區辦實事1000余件,開展創文、創衛等公益活動120場次。本報記者 管毓樹
團結心語
德宏州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十百千萬”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全州24個邊境鄉鎮(農場)、63個抵邊村(社區)全部實現“五通八有三達到”目標,15.2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景頗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兌現了“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莊嚴承諾。
截至目前,全州共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個、示范縣1個、示范單位2個。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3個、研究基地1個、示范縣4個、示范單位281個。命名州級示范單位510個、教育基地7個。去年,德宏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1983年,德宏將每年10月確定為全州民族團結月,迄今持續開展39次民族團結月活動。目瑙縱歌節、潑水節、阿露窩羅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成為德宏各民族增進團結、不分彼此、同歡共樂的共同節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交融格局。